最近我在系统地研究一个播客主:Dwarkesh Patel。
如果你平时听播客或者关注 AI 圈,大概率最近在某个地方见过他的名字。他采访过的人包括 Mark Zuckerberg、Tony Blair、Marc Andreessen、Demis Hassabis、Andrej Karpathy 等一串顶级嘉宾。我一开始只是好奇:一个 20 多岁、没有大公司光环的人,怎么可以约到这些 AI 圈的顶级大佬?
往下挖之后,我发现他背后有一套非常有效的「学习和准备方法论」。其中一篇叫做《The Dwarkesh Method: Deep Preparation Beats Platform Volume》 的文章,把他的思路解释得非常清楚——文章本身则是基于他和 Every.to 创始人 Dan Shipper 的一次访谈整理出来的。

在那次访谈里,Dwarkesh 详细讲了他是如何把 AI 工具融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,让 AI 真正变成学习的加速器,而不是一个新鲜玩具。
作为一个从后端工程师转到要带人的管理者,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**在信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怎么保证自己还有真正“学进去”的能力?**这篇文章,是我对 Dwarkesh 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,也是在给自己搭一个可以复用的学习框架,也希望它可以对你有一些参考价值。
核心理念:用“网络质量关系”对抗“平台式交易”
第一次读《The Dwarkesh Method》时,我被里面两个概念卡住了:
- network‑quality relationships(网络质量关系)
- platform transactions(平台式交易)
后来我发现,这两个概念基本上就是他整套方法的内核。
如果用一个程序员/工程师比较熟悉的比喻:
- 平台式交易:像是疯狂收藏 GitHub 仓库、公众号文章、知乎回答 —— 数量巨大,但很少真正深入,用完即走。(read it later, never read it)
- 网络质量关系:更像是你长期维护的几个核心项目/合作伙伴 —— 投入多、节奏慢,但彼此之间有信任,也会产生复利。
放在学习上,平台式交易就是我们经常干的那件事:“看过很多,想不起什么”;网络质量关系则是:愿意和少量重要的书、论文、作者,建立长期的「往返关系」,持续投入时间和注意力。
Dwarkesh 的方法,可以理解为:
用极度深入的准备,去构建一小撮高质量的“知识关系”和“人物关系”,而不是追求内容的数量。
AI 如何将学习效率提升 10 倍
如果说深度准备是心法,那么 AI 就是他修炼这套心法的利器。Dwarkesh 将大型语言模型(特别是 Claude)融入了他的学习流程,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处理和知识内化的效率。
1. AI 是“可对话的书架”,实现深度解构与重建
传统的阅读是被动的。而 Dwarkesh 把 AI 变成了“可以追问的书”。他会把整本书、多篇论文或复杂的资料上传给 Claude,然后像与作者本人对话一样,不断追问、深挖其中的核心概念。
他的流程大概是这样:
- 把一本书、几篇论文或一堆材料丢给 LLM(他常用的是 Claude)
- 然后假装作者坐在对面,围绕每一章不停地问:
- 这段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?
- 和上一章的关系是什么?
- 如果我要反对这个观点,有哪些角度?
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几个好处:
- 不懂就即时追问,用自己的语言再解释一遍
- 把相近概念拉出来对比,避免只记一个模糊印象
- 主动让 AI 站在“唱反调”的角度,帮自己做一次轻量的反驳
这不仅仅是阅读,而是一个主动的、实时的知识解构与重建过程,强迫自己更深入地思考。对我来说,这种方式有点像把「一次性通读」改成了「不断 review 和 refactor」:每一章都要被质询、拆解、再组织一遍。
2. AI 是“记忆加速器”,用间隔重复对抗遗忘
“读过就忘”是学习最大的敌人。
我自己的体验是:看的时候觉得很好,合上书就只剩下两个形容词——“有启发”、“有帮助”。
受研究员 Andy Matuschak 的启发,Dwarkesh 成为“间隔重复记忆法”(Spaced Repetition)的坚定拥护者。他利用 AI 将阅读过的核心内容,快速生成精炼的抽认卡(Flashcards)。
- 读完一章内容,让 AI 帮你抽取 10–20 个关键问题
- 每个问题都有一个简短、明确的答案,可以塞进 Anki、RemNote、Obsidian 等工具
- 后续按照间隔重复的算法定期复习
这相当于把一本厚书,拆成很多「最小可记忆单元」,然后用系统来帮你维护「知识缓存」。长期下来,新知识不再只是一次性消费,而是会变成你后续思考的基础设施。
3. AI 是“世界观连接器”,将知识织成网络
孤立的知识点是脆弱的。Dwarkesh 强调,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新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世界观。他会从一个概念或一本传记入手,然后利用 AI 的语境扩展能力,不断追问:
- “这个观点如何与 X 领域(如历史、经济学)的理论联系起来?”
- “这个技术决策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商业思考?”
这种“系统性思维”的训练,能将点状的信息编织成一张理解世界的认知网络。知识不再是孤立的,而是成为了解释和预测世界的框架,这正是深度理解的标志。
对我来说,Dwarkesh 的方法不是一个「一学就能复制」的模板,更像是一种提醒:
在信息越来越多、工具越来越强的时代,深度准备这件事本身,反而变得更有价值。
Dwarkesh 的学习方法论:
(这几条主要来自《The Dwarkesh Method》那篇文章,我在原文基础上做了一些整理和概括。)
-
极度深入的准备 (Deep Preparation):这是他最核心的价值。为了采访 DeepMind 的 CEO,他会花费数周时间阅读该公司过去几年的大部分论文,并咨询十几位人工智能研究员。这种准备让他能提出嘉宾都未曾听过的新颖问题。像 Patrick Collison 这样的嘉宾之所以愿意接受采访,是因为他们相信 Patel 的深度准备能保证这次对话是值得的。这正是从“交易”思维转向“关系”思维的典型表现。
-
构建信任与网络效应 (Building Trust & Network Effects):他的第一位嘉宾是经济学教授 Bryan Caplan,由于对访谈质量非常满意,Caplan 将他推荐给了另一位知名经济学家 Tyler Cowen,从而开启了网络效应。顶级嘉宾(如马克·扎克伯格、Demis Hassabis)之所以愿意接受他的采访,是因为他的深度准备保证了对话的质量和价值,不会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。
-
质量优先于数量 (Quality over Volume):在一个播客数量超过500万的世界里,Dwarkesh 认为数量是信任的敌人。他专注于创造具有高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的内容,而非追求更新频率。
-
挖掘原创思想与系统性思维 (Uncovering Original Thinking & Systems Thinking):他擅长识别并引导嘉宾分享他们的原创思想。同时,他具备系统性思维,能够理解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,尤其是在探讨像人工智能这样复杂且影响深远的话题时。
-
拥抱先进的学习工具与技术:Patel 不仅是努力,更是聪明地学习。他积极拥抱 AI 工具(如 LLMs)来帮助自己快速阅读、消化和整合海量信息。同时,他深受研究员 Andy Matuschak 的启发,广泛使用“间隔重复”(Spaced Repetition) 记忆法来巩固知识,确保长期记忆效果。
我的行动清单:如何应用 Dwarkesh 学习法?
综合 Dwarkesh 的理念与实践,我尝试为自己整理了一份可以试一试的操作步骤:
-
选择一本难啃但重要的书
- 标准:和你未来 1–3 年的工作/决策高度相关,而不是朋友圈最热门的那本
- 最小行动:选定后,先只上传前 1–2 章给 Claude,做一次「对话式阅读」小实验
-
生成抽认卡
- 最小行动:每章不超过 10 张卡片,否则你会很快放弃
- 工具无所谓,Anki / Notion / Obsidian / 飞书表格都可以,关键是能每天刷 5–10 分钟
-
练习“追问”:在学习新知识后,主动向 AI 提问:“这个观点如何影响我对 Y 的看法?”或者“它与我之前了解的 Z 有什么矛盾之处?”,刻意训练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能力。
Dwarkesh 的方法,本质上是用深度准备的“慢”功夫,构建起坚实的信任和理解基础,再用 AI 工具的“快”效率,打破信息处理的瓶颈。这套组合拳,或许能帮助我们每个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重新夺回学习的主动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