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半以前,我的博客停更了。 不是没内容,也不是没想法。 只是不知道要在博客上写点什么,于是慢慢就停下了。

这一段时间,我其实并没有真的停止输出内容,反而还可以说写的更多。我折腾过「知识星球 - Go 夜读、阅读之美」、「墨问专栏」,也尝试过 DailyCards (21 天读书打卡) 等等。

最近,我开始重新思考“学习”这件事。 2024 年 8 月 30 日,我在 「知识星球 - Go 夜读」 上推荐过一个视频播客—— Lex Fridman 访谈 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。

那时我很激动。 我在知识星球的文章中说到:“我接下来也多用用 Perplexity。” 结果一年过去,我依然在用 Google 和 AI (ChatGPT, DeekSeek, Poe…), Perplexity 几乎没打开过(平均下来每个月可能就个位数的使用频率。

食言了。

但也正因为这个,我把近期的一些思考和这一反思结合起来了,我开始重新看自己。


虽然 Perplexity 没有用起来。但是 Lex Fridman 访谈 Aravind Srinivas 的那期视频我看了不下三遍。 每一次都被打动。

Aravind 是那种典型的 “Google 派” 工程师: 底层逻辑清晰、学术背景强、对系统的理解深入。 当他说——

“Google 的弱点在于,它的商业激励和用户激励并不一致。”

我几乎拍案叫绝。 那一刻,我觉得他看透了一个时代。

他还提到 David Deutsch 在《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》中的那句话:

“知识是无止境的,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与成长。”

我记得当时就想: 是啊,这就是我要追的状态。

注:我近期还用微信读书听了前面十章,但是实在听不下去了,完全听不懂、听不明白。(陷入了自责和沉思)


但后来我发现, 那种“被启发”的感觉,其实很像“精神鸦片”。

我听得越多,越觉得自己在成长; 可实际上,我只是反复在感受别人的思考。 没有实践,没有改变。

就像现在的短视频讲电影、拆剧情: 你看多了,也没有什么意义。


我开始反思: 听播客、看访谈、读书——这些我都在做, 但我有没有真的留下什么,好像并没有意义。


于是,我决定重新开始。

从今天(本周)起, 我不再追求完美系统、流程、工具,也不追求多,不追求快。 我只做一件事: 只要我看过、听过、想过,就应该要留下点什么。

不管深浅,不管长短。 这一系列,我暂且叫它 Real Learn Journal。 学得不多,但是真实。 learn in public,learn as myself。


🎧 本周我听了

Lex Fridman × Aravind Srinivas

💡 我捕捉到的一个想法

TODO

🪞 我的共鸣

TODO

✍️ 我做了一个小动作

TODO


最后

三年多没更新博客。 不是因为我不想写, 而是因为我不知道要干嘛。

现在,我找到了。

我不打算做一个完美的版本, 只想做一个更真实的自己

凤凰涅槃,不是要重生, 而是要带着旧的灰烬重新出发。


📍Shenzhen · 2025-10-12